牛角网

第四个字是辞的成语

第四个字是辞的成语大全

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。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,尽管文辞丰富多彩,道理并不充分。
理过其辞过:超过。说理过甚而文采不足
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:“稍尚虚谈,于时篇什,理过其辞,淡乎寡味。”
利喙赡辞谓口齿伶俐,辞令优美。
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王知古》:“睹其利喙赡辞,不觉前席。”
情见乎辞见:通“现”;乎:于。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。
《易·系辞下》:“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”
巧言偏辞巧言:浮华不实的话;偏辞:便巧的话。指花言巧语。
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言者,风波也;行者,实丧也。夫风波易以动,实丧易以危。故忿设无由,巧言偏辞。”
百喙难辞喙:嘴,借指人的嘴。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。
清 夏燮《中西纪事 江上议款》:“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,因乘间自尽。”
辩口利辞辩口:口才好,善于辩论。指能言善辩,伶牙俐齿
汉 班昭《女诫》:“妇言,不必辩口利辞也。”
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《后汉书 祭祀志上》:“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悖言乱辞指胡言乱语。
《公孙龙子 白马论》:“以黄马为非马,而以白马为有马,此飞者入池,而棺椁异处,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。”
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,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。一句话也不说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,不能赞一辞。”
传闻异辞传闻:原指久远的事,后指听来的传说;异辞:原指措词有所不同,后指说法不一致。指传说不一致。
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。”
大放厥辞亦作“大放厥词”。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。②大发议论(今多含贬义)。
唐·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。”
大肆厥辞大肆:毫无顾忌。厥:其,他的。铺张辞藻,大展文才。
明·刘基《〈宋景濂学士文集〉序》:“先生不分至高,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,以其所蕴,大肆厥辞。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,百战百胜,志不少慑。”
恶言詈辞中伤辱骂的言辞。
宋·王观国《学林·冰》:“愈独判二年,日与宦者为敌,相伺候罪过,恶言詈辞,狼藉公牒。”
放言遣辞放言:敞开说;遣辞:用词造句。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。
晋·陆机《文赋》:“放言遣辞,良多变矣。”
烦言碎辞形容文词杂乱、琐碎。
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分文析字,烦言碎辞。”
浮语虚辞指大话、空话。
《东观汉记 隗嚣传》:“吾年已三十余,在兵中十岁,所更非一,厌浮语虚辞耳。”
过甚其辞话说得超过了实际。
郭沫若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三:“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,以为我是过甚其辞。”
高谈虚辞高:高超;虚:空。空洞、不切实际的言论
宋·张方平《论国计》:“故货食者,人事之确论,非高谈虚辞之可致也。”
甘言好辞甘:甜,甜言蜜语。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
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韩策》:“诸侯不料兵之弱,食之寡,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,比周以相饰也。”
甘言巧辞甘:甜,甜言蜜语。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
唐·王勃《平台秘略论·褒客》:“便辟脂事饰其迹,甘言巧辞运其辨。”
水火不辞见“水火不避”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兵既整齐,王可试下观之,唯王所欲用之,虽赴水火犹可也。”
闪烁其辞闪烁:光线忽明忽暗、摇动不定。比喻说话躲躲闪闪。指说话吞吞吐吐;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。
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25回:“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,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,更未可定。”
善为说辞说辞:讲话。形容很会讲话。后指替人说好话。
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宰我、子贡善为说辞。”
夸大其辞见“夸大其词”。
孙犁《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》:“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。”
析辩诡辞亦作“析辨诡词”。谓巧言邪说。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即为怪迂,析辩诡辞,以挠世事,虽小辩,终破大道而或众。”
析辨诡辞亦作“析辨诡词”。谓巧言邪说。
《汉书 杨雄传下》:“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,大氐诋訾圣人,即为怪迂,析辨诡辞,以挠世事,虽小辩,终破大道而或众,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。”
绝妙好辞辞:文词。指极美好的文章或文中精辟传神的词藻。
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捷悟》:“黄绢,色丝也,于字为绝。幼妇,少女也,于字为妙。外孙,女子也,于字为好。蔌臼,受辛也,于字为辞。所谓绝妙好辞也。”
瘠义肥辞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。
南朝 梁 刘勰《文心雕龙 风骨》:“捶子坚而难移,结响凝而不滞,此风骨之力也。若瘠义肥辞,繁杂失统,则无骨之征也。”
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唐·韩愈《讳辩》:“听者不察也,和而唱之,同然一辞。”
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清·陈确《死节论》:“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,冠带之伦服膺新命!”
拙口钝辞拙:拙笨;钝:迟钝,笨拙。粗嘴巴,笨言辞。指不善于言辞
元·无名氏《倅范叔》楔子:“须贾平日拙口钝辞,犹恐应对有误,家中有一辫士,名日范雎,得与此人同行,凡事计议,万无一失。”
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,看法或意见一致。
宋 欧阳修《濮议》卷四:“众口一辞,纷然不止。”
在所不辞辞:推辞。表示全部接受;决不推辞。
邹韬奋《经历》:“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,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,任何个人的艰险,是在所不辞的。”
支吾其辞支吾:言辞不清。指言语含糊,搪塞应付,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
叶圣陶《秋》:“她心里固然不舒服,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,便支吾其辞说忘了。”
郑重其辞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。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六回:“他才恭肃其貌,郑重其辞说道:‘年兄!你今日束修来见我,其实惭愧。’”
振振有辞振振:理直气壮的样子。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,说个没完。
巴金《探索集 究竟属于谁?》:“这些人振振有辞、洋洋得意,经常发号施令,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。”
含糊其辞糊:不明确;不清晰;辞:也作“词”;言辞。指话说得含含糊糊;不清楚;不明确。
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7回:“二人先受岸贾之嘱,含糊其词,不肯替赵氏分辨。”
何患无辞何患:哪怕;辞:言辞。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?常与“欲加之罪”连用,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,无端捏造罪名,还说得振振有词。
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
厚貌深辞见“厚貌深情”。
唐·李公佐《谢小娥传》:“小娥厚貌深辞,聪明端特,煤炼指跛足,誓求真如。”
片语只辞犹片言只字。少量的文字。
易宗夔《〈新世说〉序》:“酷嗜临川王之书,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,自甘吻颊,非凡响所能及耳。”
万口一辞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。比喻意见一致。
唐 孙樵《武皇遗剑录》:“群疑胶牢,万口一辞。”
万死不辞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。表示愿意拼死效劳。辞:推辞。
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“但有使令,万死不辞!”
谊不敢辞犹言义不容辞。
清·顾炎武《答陈亮工书》:“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,谊不敢辞,已具一稿,藏之箧中。”
义不容辞义:道义;容:允许。辞:推辞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七:“承姑丈高谊,小婿义不容辞。”
谊不容辞犹言义不容辞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明·杨荣《送陈司业诗序》:“予与光世处三十年矣,谊不容辞,故为序如此。”
一家之辞同“一家之言”。
《晋书·裴頠传》:“观《老子》之书,虽博有所经,而云‘有生于无’,以虚为主,偏立一家之辞,岂有以而然哉!”
异口同辞异:不同。大家说得都一样。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
唐·陈子昂《为乔补阙论突厥表》:“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,皆异口同辞。”
溢美之辞溢:水满外溢,引申为过分。过分吹嘘的话语。亦作“溢美之言”。
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高雨农序》:“雨农遽为之序,且有溢美之辞。”
一面之辞见“一面之词”。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五回:“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,杨仪等必投魏矣。”
一诺无辞一口答应,没有二话。
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四回:“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,如何不肯?一诺无辞,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。”
与世长辞世:人世;长:永远;辞:辞别;告别。和人世永远告别。是死的委婉语。
汉 张衡《归田赋》:“追渔父以同嬉,超埃尘以遐逝,与世事乎常辞。”
以文害辞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。
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故说《诗》者,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为得之。”朱熹集注:“文,字也。辞,语也……言说《诗》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,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。”
一言半辞见“一言半语”。
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,天下莫不闻。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!”
隐约其辞隐约:时隐时现;辞:言辞;说话。说话隐隐约约;躲躲闪闪;不明确;不清楚。
清 平步青《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》:“使白太夫人,谓欲礼佛行也者,迎抵会城卒岁,无功为亲者讳,故隐约其辞不尽也。”

相关词语

沈辞【意思解释】1.深沉之辞。
辞藻【意思解释】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:辞藻华美。 【辞藻】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:辞藻华美。
辞赋【意思解释】文体名。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。形式上继承《楚辞》的一些特点,但较多运用散文手法。
辞典【意思解释】即“词典”(243页)。
辞讼【意思解释】诉讼的言词:听其辞讼,施其赏罚。
错辞【意思解释】1.谓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。错﹐通"措"。
陈辞滥调【意思解释】1.见"陈词滥调"。
长辞【意思解释】1.长别﹐永远离开。 2.死亡的婉辞。
辞让【意思解释】1.谦逊推让。 2.责问。
辞灵【意思解释】1.出殡前亲友向灵柩行礼告别。
辞观【意思解释】1.谈吐仪表。
辞听【意思解释】1.谓听取诉讼之人的陈述。
辞灶【意思解释】1.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"辞灶"。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。
辞辩【意思解释】1.能言善辩。 2.巧妙的言辞。 3.言谈﹐谈吐。
辞醴【意思解释】1.因醴酒不设而辞去。典出《汉书.楚元王刘交传》﹕"初﹐元王敬礼申公等﹐穆生不耆酒﹐元王每置酒﹐常为穆生设醴。及王戊即位﹐常设﹐后忘设焉。穆生退曰﹕'可以逝矣!醴酒不设﹐王之意怠﹐不去﹐楚人将钳我于市。'"后因以"辞醴"指不受官爵。
辞宠【意思解释】1.辞谢宠幸。 2.指失宠。
辞证【意思解释】1.犹口供。
辞严谊正【意思解释】1.同"辞严义正"。
辞严义正【意思解释】1.措辞严肃﹐道理正当。
辞严意正【意思解释】1.同"辞严义正"。

相关成语接龙

相关成语分类

相关成语补全

第四个字是辞的成语的相关成语

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。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,尽管文辞丰富多彩,道理并不充分。
理过其辞过:超过。说理过甚而文采不足
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:“稍尚虚谈,于时篇什,理过其辞,淡乎寡味。”
利喙赡辞谓口齿伶俐,辞令优美。
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王知古》:“睹其利喙赡辞,不觉前席。”
奇辞奥旨奇辞:奇妙的文辞;奥旨:深奥的含义。形容文章语言奇丽,含义深厚
唐·韩愈《读仪礼》:“于是撮其大要,奇辞奥旨著于篇。”
遣辞措意指写文章、说话时的用词立意。
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沿袭》:“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,则遣辞措意,皆相缘以起,有不自知其然者。”
清辞丽句见“清词丽句”。
清·戴名世《道墟图诗序》:“读其诗,摹写物情,颂美祖德,称述土风,清辞丽句,时时错出。”
清辞丽曲同“清词丽句”。
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清辞丽曲,时发手篇。”
清辞妙句妙:美好。清新美妙的词句
汉·陈琳《答东阿王笺》:“清辞妙句,焱绝焕炳。”
情见乎辞见:通“现”;乎:于。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。
《易·系辞下》:“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”
巧言偏辞巧言:浮华不实的话;偏辞:便巧的话。指花言巧语。
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言者,风波也;行者,实丧也。夫风波易以动,实丧易以危。故忿设无由,巧言偏辞。”
不辞而别辞:告辞;别:离别。没有打招呼;就离开了;或悄悄地溜走了。也作“不辞而行”、“不告而别”。
老舍《不成问题的问题》:“于是,大家想不辞而别。”
卑辞厚币指言辞谦恭,礼物丰厚。参见“卑辞重币”。
《新唐书 李抱真传》:“抱真喜士,闻世贤者,必欲与之游,虽小善,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。”
卑辞厚礼卑:谦抑。指言辞谦逊,礼物丰厚
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许劭传》:“曹操微时,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。”
不辞劳苦辞:推辞。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。形容工作勤奋努力。也作“不辞辛苦”。
唐 牛肃《纪闻 吴保安》:“今日之事,请不辞劳苦。”
百辞莫辩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。
鲁迅《准风月谈·后记》:“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,百辞莫辩,辩则反动更为证实。”
卑辞重币卑:谦恭;重:厚;币:礼物。说谦虚的话,送厚重的礼。形容对人有所求。
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》:“齐惧,必卑辞重币以事秦。”
百喙难辞喙:嘴,借指人的嘴。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。
清 夏燮《中西纪事 江上议款》:“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,因乘间自尽。”
辩口利辞辩口:口才好,善于辩论。指能言善辩,伶牙俐齿
汉 班昭《女诫》:“妇言,不必辩口利辞也。”
不露辞色辞色:言辞神色。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。形容说话沉着老练
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》:“林甫城府深密,人莫窥其际,好以甘言啖人,而阴中伤之,不露辞色。”
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《后汉书 祭祀志上》:“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不以辞害志辞:文辞;志:作品的思想内容。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。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
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故说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
悖言乱辞指胡言乱语。
《公孙龙子 白马论》:“以黄马为非马,而以白马为有马,此飞者入池,而棺椁异处,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。”
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,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。一句话也不说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,不能赞一辞。”
辞不达意辞:言辞;意:意思。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。
宋 罗烨《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》:“但恐小子不才,辞不达意。”
辞不达义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。语本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
语出《仪礼·聘礼》:“辞多则史,少则不达,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。”
辞不获命谓辞谢而未获允许。
《庄子·天地》:“鲁君谓葂也曰:‘请受教。’辞不获命,既已告矣,未知中否。”
辞不意逮辞:言词;逮:及,到。指言词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
宋·刘学箕《词序》:“至欲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,辞不意逮,笔随句阁,良可慨叹。”
陈辞滥调见“陈词滥调”。
吴晗《朱元璋传》第七章三:“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,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,虽然都是陈辞滥调,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,朱元璋很喜欢阅读。”
辞多受少辞:推辞掉。受:接受。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。
《周书 裴文举传》:“宪矜其贫窭,每欲资给之。文举恒自谦逊,辞多受少。
辞富居贫辞:推辞,推却。原指拒绝厚禄,只受薄俸。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,甘于清贫的生活。
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仕非为贫也,而有时乎为贫;娶妻非为养也,而有时乎为养。为贫者,辞尊居卑,辞富居贫。辞尊居卑,辞富居贫,恶乎宜乎?抱关击柝。”
辞丰意雄辞:文词;雄:庞大威武。文词丰盛,意气雄伟
宋·欧阳修《答吴充秀才书》:“非夫辞丰意雄,霈然有不可御之势。”
辞金蹈海战国时,秦军围赵都邯郸,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,劝阻尊秦昭王为帝,并表示若秦王为帝,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。秦军退后,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,鲁仲连却不受,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,是商贾之事。见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。后以“辞金蹈海”比喻不慕富贵,慷慨有
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载:战国时,秦军围赵都邯郸,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,劝阻尊秦昭王为帝,并表示若秦王为帝,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。秦军退后,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,鲁仲连却不受,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,是商贾之事。
辞简义赅文辞简要,意义完备。
《清史稿·刑法志一》:“诸臣以律文昉自《唐律》,辞简义赅,易致舛讹,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,疏解律义。”
辞简意赅简:简练;赅:完备。言辞简练,意思完备
《清史稿·刑法制》:“诸臣以律文昉自《唐律》,辞简意赅,易致舛讹。”
辞简意足简:简要;足:充实,完备。文词简要而内容充实
元·白珽《湛园静语·叶水心》:“如此数卷,辞简意足,一坐骇然。”
辞穷理极辞:文辞;穷:完,尽;极:终,到头。无话可说,无理可辩
宋·王安石《辞同修起居注状》:“诚愿陛下日月之明,察臣之请,辞穷理极,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。”
辞穷理尽辞:文辞;穷:完,尽。无话可说,无理可辩
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·怀州玄泉第二世和尚》:“僧问:‘辞穷理尽时如何?’师曰:‘不入理岂同尽。”
辞穷理屈理由站不住脚,被驳得无话可说。
《宋书·郑鲜之传》:“时或言论,人皆依违之,不敢难也;鲜之难必切至,未尝宽假,要须高祖辞穷理屈,然后置之。”
辞巧理拙文辞虽然浮华,但不能阐明道理。
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诸子》:“公孙之白马孤犊,辞巧理拙,魏牟比之鸮鸟,非妄贬也。”
传闻异辞传闻:原指久远的事,后指听来的传说;异辞:原指措词有所不同,后指说法不一致。指传说不一致。
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。”
辞微旨远辞:文词,言词。微:隐蔽,精深。旨:意思,目的。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。
《梁书·刘之遴传》:“省所撰《春秋》义,比事论书,辞微旨远。”
辞喻横生横生:横逸而出。言辞生动,横逸而出
汉·王充《论衡·物势篇》:“亦或辩口利舌,辞喻横生为胜,或诎弱缀帢。”
辞严气正犹言辞严义正。
《宋史·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》:“建中雅量却敌,辞严气正,尤为厅伟。”
辞严义正辞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宋 张孝祥《明守赵敷文》:“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,而辞严义正,千载之下,见者兴起,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。
辞严意正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宋·欧阳修《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》诗:“辞严意正质非俚,古味虽淡醇不薄。”
辞严谊正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元·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六》:“蕃武忠君爱国,辞严谊正,不暇自恤,枚蹈危机,其失在于疏尔。”
辞有枝叶枝叶:比喻琐细的言辞,形容言辞虚美琐细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表记》:“辞有枝叶。”孔颖达疏:“但言辞虚美,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。”
辞尊居卑辞:推却。不受尊位,甘居卑下。
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下》:“为贫者辞尊居卑,辞富居贫。”
大放厥辞亦作“大放厥词”。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。②大发议论(今多含贬义)。
唐·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玉佩琼琚,大放厥辞。”
大肆厥辞大肆:毫无顾忌。厥:其,他的。铺张辞藻,大展文才。
明·刘基《〈宋景濂学士文集〉序》:“先生不分至高,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,以其所蕴,大肆厥辞。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,百战百胜,志不少慑。”
恶言詈辞中伤辱骂的言辞。
宋·王观国《学林·冰》:“愈独判二年,日与宦者为敌,相伺候罪过,恶言詈辞,狼藉公牒。”
奉辞罚罪奉:敬受;罚:处罚,惩罚。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
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肆予以尔众士,奉辞伐罪。”蔡沈集传:“奉帝之辞,罚苗之罪。”
奉辞伐罪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。
《书·大禹谟》;“肆予以尔众士,奉辞伐罪。”伐,一本作“罚”。
放言遣辞放言:敞开说;遣辞:用词造句。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。
晋·陆机《文赋》:“放言遣辞,良多变矣。”
烦言碎辞形容文词杂乱、琐碎。
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分文析字,烦言碎辞。”
浮语虚辞指大话、空话。
《东观汉记 隗嚣传》:“吾年已三十余,在兵中十岁,所更非一,厌浮语虚辞耳。”
过甚其辞话说得超过了实际。
郭沫若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三:“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,以为我是过甚其辞。”
高谈虚辞高:高超;虚:空。空洞、不切实际的言论
宋·张方平《论国计》:“故货食者,人事之确论,非高谈虚辞之可致也。”
甘言好辞甘:甜,甜言蜜语。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
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韩策》:“诸侯不料兵之弱,食之寡,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,比周以相饰也。”
甘言巧辞甘:甜,甜言蜜语。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
唐·王勃《平台秘略论·褒客》:“便辟脂事饰其迹,甘言巧辞运其辨。”

相关的造句

措辞造句1、声宝企业负责人陈盛沺就在去年10月中旬发表了措辞强烈的谈话,强调“两岸不能直接‘三通’,导致在大陆投资的成本大幅增加,降低了产品的。
2、因此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措辞严厉的推荐几乎没有放入判词.
3、鹩哥精晓仿照人的措辞声和其他声音。有些每两天就能学会一个新字。
4、鹩哥精晓仿照人的措辞声和其他声音。有些每两天就能学会一个新字。
5、我精心准备好的措辞都跑掉了,所有的话都一起往外涌,乱七八糟,词不达意。




赞辞造句1、这份商品目录满篇皆是称心顾客的赞辞。
2、赞辞是一种礼物,不要轻忽地抛开,除非你要伤称赞者。
3、离开或到达的朝觐者大声地念纪念词和大赞辞。
4、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,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,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。
5、在如此聚会里,神圣经文、颂诗和赞辞得以诵读,人心得以振奋和升华。
6、待赞辞结束,接着沃盥,对席,共牢,合卺,解缨结发……各项礼节依序而行,一切顺利如期。
7、一个有声望的人即使是平淡的一个字给了你,也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地给予的赞辞更有威力。


言辞造句1、我今天再次以最强烈的言辞呼吁劫持人质者尽快归还艾伦的尸首。
2、只要问问费城鹰队的边接球员特雷尔?欧文斯就知道了。在反复抨击和公开对其队友和管理层发表攻击性言辞后,他在2005赛季被停赛。
3、麦田鼓舌扬唇、言辞犀利,令对方愤懑憋于心中,无法外泄,换句通俗点的话就是说话缺德带冒烟了。
4、羊皮卷上满是一些言辞古奥、佶屈聱牙的篆文,没等林文细琢磨,倏忽,篆文活过来一样,散发着金色的光芒,窜向林文的脑袋。
5、越没有话题的时候,越能看出一个人心底的样子。因为可供伪装的虚假言辞已经越来越少,就等原形毕露。九把刀
6、大司行羊正表面是心有戚戚,一阵庄正言辞,铮铮有声。



告辞造句1、说妥了允许马玉等人从书院请假到工房去帮忙的事情,苏昊起身向吴之诚告辞,离开了书院。
2、小惠,住口,不可胡说,列位,老妇人顿首再拜,多谢今日搭救之恩,告辞了。
3、如此那多谢白家主了!只要白家攻城那天下午赶到比奇,龙家必有厚谢!告辞!
4、众人有的早想告辞,见突变一起,便安坐观看,听白逆龙这么一说,本已绝望的心,顿时复起,皆都有意要再尽力争取那鳖头之名,好娶个美貌的妻子,并且名利兼收。
5、焦飞倒不知,自己有什么古怪,随手收了五阴袋,他见苏环仍旧不时观瞧朱雀大街上的芦席斗法,想了一想,便再度告辞。
6、“我就去。”爱德蒙回答他,拥抱了一下他的父亲,挥挥手和卡德鲁斯告辞,就走出房间去了。
7、夜色在笑语中渐渐沉落,朋友起身告辞,没有挽留,没有送别,甚至也没有问归期。懂得聚散,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,懂得舍,懂得放,自然春风和熙,月明风清!
8、所以,每逢类似这种情况,你一定要反应迅速,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,你要知道,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可贵。
9、记得谈完书稿事宜告辞时,我请梅志为我题词纪念,她没有丝毫的矫作,没有自谦书法不好,欣然慨允。
10、云中子不语,与纣王告辞后,离了九间大殿,打了一稽首,大袖飘风,扬长竟出午门去了!两傍八大夫,正要上前奏事,又被一个道人来讲什么妖魅,便耽搁了时候。
以辞害意造句1、对此,需要作者从源头上把好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质量关,切莫“以辞害意”。
2、学术文章虽可雕琢,但所求者乃晓畅典雅,而非以辞害意,障人耳目。
3、而少小离家老大回中第五个字应当为仄声,但是因为诗歌中太过严格要求声律会以辞害意,于是人们又规定七律中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。
4、他昨天感冒了,今天却在饮酒,他说这是以辞害意,说不定感冒还好得快点,我可不赞同这种说法。
5、在王安石看来,汉唐以来的经传之家显然是以辞害意,以注害义的。




牛角网 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。如有侵犯你的版权,请通知我们,本站将立即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