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角网

第一个字是同的成语

第一个字是同的成语大全

同业相仇犹言同行是冤家。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。
清·翟灏《通俗编·交际》:“同美相护,同业相仇。”
同仇敌忾同仇:共同对敌;敌:对抗,抵拒;忾:愤怒。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《诗经 秦风 无衣》:“与子同仇。”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。”
同仇敌慨见“同仇敌忾”。
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—明术》:“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,是未必和‘批评’或‘批判’者同仇敌慨的。”
同休共戚亦作“同休等戚”。①谓同欢乐共忧患。形容关系密切,利害一致。②偏指共患难。
《周书·尉迟迥传》:“吾居将相与国舅甥,同休共戚,义由一体。”
同休等戚见“同休共戚”。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费诗传》:“同休等戚,祸福共之。”
同出一辙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。
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,就能舍命相助。
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同利相死,同情相成。”
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。
《南史·宋纪·武帝》:“同力协契,所在蜂起。”
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。
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黥布列传》:“往年杀彭越,前年杀韩信,此三人者,同功一体之人也。”
同垂不朽一同流传,永不磨灭。
《人民文学》1978年第7期:“烈士的纪念碑,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,是同垂不朽的。”
同堂兄弟同祖的兄弟,即堂兄弟。
《北史 公孙表传》:“二公孙,同堂兄弟耳。”
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。指大家说得都一样。
清·陈确《死节论》:“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,冠带之伦服膺新命!”
同声之应应:应和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
朱自清《白采的诗——羸疾者的爱》:“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,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,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,原谅他,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。”
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,志趣相合。
清·李渔《蜃中楼·耳卜》:“我想世上的人,同声共气的也有,谁似我们两个德性、才华,不争分寸。”
同声同气见“同声共气”。
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四回:“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,代他干营,好来任这海关监督,这时同声同气,才好做事。”
同声相应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《周易 干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同声相求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、聚合。
唐·萧颖士《江有归舟》:“同声相求,尔后我先,安得而不问哉?”
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。泛指内部相争。操:拿;戈:古代的一种兵器。
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郑玄传》:“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?”
同尘合污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,合于污浊之世。
明·李贽《藏书·大臣传·狄仁杰》:“同尘合污,与世委蛇。”
同工异曲工:细致,巧妙;异:不同的。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。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,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。
唐 韩愈《进学讲》:“子云相如,同工异曲。”
同年而校犹言相提并论。
章炳麟《文学说例》:“体若骈枝,语反简核;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而校乎?”
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。
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试使山东之国,与陈涉度长絜大,比权量力,则不可同年而语矣。”
同床共寝共同睡一张床。形容两人关系密切
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61回:“殊不知我与罗郎虽同床共寝两月,而此身从未沾染,此心可对天日。”
同床共枕谓同床并头而眠。多指夫妻生活。
《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·石郎附马传》:“我王若依小臣奏,休信同床共枕人。”
同床各梦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。
宋·陈亮《与朱元晦秘书书·乙巳春书之一》:“同床各做梦,周公且不能学得,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!”
同床异梦睡在一张床上;做着不同的梦。原指夫妻感情不和。比喻同作一件事;各有各的打算。
宋 陈亮《与朱元晦秘书书 乙巳春书之一》:“同床各做梦,周公且不能学得,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!”
同归于尽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。归:走向;尽:灭亡。
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王瑞》:“天地终乎?与我偕终”卢重玄解:“大小虽殊,同归于尽耳。”
同归殊涂语出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,然终究同归于一。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。
语出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
同归殊途归:归宿;殊:不同;途:道路。通过不同的途径,到达同一个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。
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”
同德一心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。
独立苍茫子《东京学界告乡人书》:“为此说者,既不肯同德一心,以成人之美,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,则亦已矣。”
同德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。
铁郎《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》:“使其万众一心,同德协力,共逐白山之兽,追还我黄帝之魂。”
同德同心见“同心同德”。
《旧唐书·马燧传》“长城压境,巨舰济川,同德同心,扶危持颠。”明·罗贯中《平山冷燕》第一回:“然君臣同德同心,于兹可见。”
同心一力同“同心协力”。
晋·袁宏《后汉纪·光武帝纪》:“近欲徙水北营,合于水南,同心一力,人自为战,何有不克哉?”
同心一德同“同心同德”。
明·李东阳《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》:“君臣上下同心一德,则平居有所裨益,缓急有所倚仗。”
同心一意心志一致。
《三国志·吴志·鲁肃传》:“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……及说备使抚表众,同心一意,共治曹操。”
同心僇力见“同心戮力”。
《明史·王直传》:“陛下宵衣旰食,征天下兵,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,期灭此朝食,以雪不共戴天之耻。”
同心共济亦作“同心协济”。谓齐心协力,克服困难。
宋·欧阳修《朋党论》:“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;以之事国,则同心共济。”
同心共胆亦作“同心合胆”。心志一致。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郑太传》:“不肯同心共胆,与齐进退。”
同心协力团结一致;共同努力。协:合。
《梁书 王僧辩传》:“讨逆贼于咸阳,诛叛子于云梦,同心协力,克定邦家。”
同心协契契:投合。齐心协力
《南史·宋纪·武帝》:“同心协契,所在蜂起,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成王修、青州刺史弘。”
同心协德同“同心同德”。
唐·颜真卿《祭伯父豪州刺史文》:“与杲卿同心协德,亦著微诚。”
同心协济见“同心共济”。
清·陈忱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四年》:“故仁宗皇帝时,虽有西夏元吴之叛,而晏然若无事者,以韩琦、范仲淹同心协济也。”
同心叶力同“同心协力”。
宋·欧阳修《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》:“臣闻自古帝王致治,须待同心叶力之人。”
同心合力团结一致,共同努力。
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同心合德同“同心同德”。
清·李渔《蜃中楼·献寿》:“我有两个同胞兄弟,一个是洞庭君,一个钱塘君。洞庭与俺同心合德。”
同心合意同“同心一意”。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匡衡传》:“朕嘉与君同心合意,庶几有成。”
同心合胆见“同心共胆”。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八回:“若丞相肯放回去,就当招安本部人马,同心合胆,方可归顺。’”
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;信念一致。心:愿望;思想;德:信念;意志。
《尚书 泰誓》:“受有亿兆夷人,离心离德。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同心并力团结一致,共同努力。
汉 贾谊《过秦论下》:“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,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。”
同心戮力指齐心合力。
晋 袁宏《后汉纪 灵帝纪》:“太后新摄政,政之巨细,多委陈蕃、窦武,同心戮力,以奖王室。”
同心敌忾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。
清·魏源《圣武记》第八卷:“勉以同心敌忾,为长庚雪雠愤。”
同心断金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后以“同心断金”形容心齐力量大。
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
同心毕力齐心尽力。
《东观汉记·任隗传》:“永元初,外戚秉权,朝臣畏悚,莫敢抗者,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,数犯颜谏。”
同心竭力同“同心毕力”。
宋·司马光《交趾献奇兽赋》:“陛下诚有意于此,臣等敢不同心竭力,对扬而行之。”
同志合道志:志趣;道:道路。志趣相同,意见一致
清·方望溪《兵部尚书法公墓表》:“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,体国忧民,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,相与辅成治教。”
同忧相救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。
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
同恶共济见“同恶相济”。
《“五四”爱国运动资料·曹汝霖》:“要之官官相护,同恶共济。”
同恶相党共为恶者相结为党。
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“维彼四国,爰究爰度”唐·孔颖疏:“言其同恶相党,共行虐政也。”
同恶相助亦作“同恶相恤”。谓对共同憎恶者,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同恶相助,同好相留,同情相成,同欲相趋,同利相死。”
同恶相恤见“同恶相助”。
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:“简书,同恶相恤之谓也。”
同恶相救形容互相勾结,共同作恶
《晋书·吕光载记》:“晃、穆共相唇齿,宁又同恶相救,东西交至,城外非吾之有,若是,大事去矣。”
同恶相求坏人与坏人相互勾结。
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同恶相求,如市贾焉,何难?”
同恶相济同恶:共同作恶的人;济:助。坏人互相勾结,共同作恶。
汉 潘勗《册魏公九锡文》:“马超、成宜,同恶相济。”
同敝相济犹同恶相济。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宦者传序》:“同敝相济,故其有繁,败国蠹政之事,不可单书。”
同文共规见“同文共轨”。
南朝·梁·江淹《恨赋》:“削平天下,同文共规。”
同文共轨同文: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;共轨:全国车辙阔狭相同。统一文字,统一车辙。比喻国家统一。
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”
同日而言同“同日而论”。
《晋书·郗鉴传》:“及愍怀太子之废,可谓柔而有正。武秋失节之士,何可同日而言!”
同日而论犹言相提并论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论哉!”
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。意即相提并论;同等看待。语:谈论。
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臣人之与臣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!”
同日而道同“同日而论”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!”
同时并举举:举行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
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0章:“吴进攻河南前,曾与阎锡山……等相约同时并举。”
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。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。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同明相照,同类相求。”
同条共贯条:枝条;贯:钱串。长在同一枝条上。比喻事理相通,脉络连贯。
东汉 班固《汉书 董仲舒传》:“夫帝王之道,岂不同条共贯与?”
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。
《周易 干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。
南朝梁·周兴嗣《千字文》:“孔怀兄弟,同气连枝。”
同气连根同气:指有共同的血统关系。比喻兄弟之亲,骨肉相连
苏雪林《玉溪诗迷·乙》:“喻她们为双桐,有同气连根的意思。”
同流合污思想、言行与恶劣的风气、污浊的世道相合。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。流:流俗。
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下》:“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。”
同源共流有同一源头、流向。比喻同一,统一。
东汉·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是以六合之内,莫不同源共流,沐浴玄德,禀仰大龢。”
同源异派见“同源异流”。
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结构》:“填词非末技,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。”
同源异流谓起始、发端相同而趋向、终结不同。
明·何景明《寄粹夫》诗之一:“君就河内栖,予从关西役;同源异流止,抚事乘心迹。”

相关词语

书同文,车同轨【意思解释】1.语出《礼记.中庸》:"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。"谓车轨相同,文字相同。形容天下统一。
有福同享﹐有难同当【意思解释】1.见"有福同享﹐有祸同当"。
有福同享﹐有祸同当【意思解释】1.有幸福共同享受﹐有灾难共同担当。
同工同酬【意思解释】1.从事同样的工作,工作的数量﹑质量相同的,得到同等的报酬。
同心同德【意思解释】1.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。
雌雄同株【意思解释】雌花和雄花都长在同一植株上的植物。也需借助外力进行传粉。如玉米、南瓜等。
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【意思解释】1933年5月,冯玉祥等与共产党人合作组成的抗日队伍。1933年春,日本侵略军攻占热河,向河北、察哈尔进犯。5月,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、吉鸿昌(共产党员)、方振武等以部分西北军旧部为基础,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,冯玉祥任总司令。同盟军抗击日伪军进犯,先后收复不少失地,部队从几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。8月,在蒋介石的破坏和威胁下,冯玉祥离开张家口,吉鸿昌、方振武等宣布成立抗日讨贼军,继续在热河、长城一带抗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攻,至9月底失败。
重同【意思解释】1.谓一物二名。
从同【意思解释】1.犹相同。
啐啄同时【意思解释】1.鸡子孵化时,小鸡将出,即在壳内吮声,谓之"啐";母鸡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,称为"啄"。佛家因以"啐啄同时"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。
赤彪仪同【意思解释】1.北齐后主高纬为其宠犬所起的称号。
赤虎仪同【意思解释】1.见"赤彪仪同"。
车攻马同【意思解释】1.《诗.小雅.车攻》:"我车既攻,我马既同。"毛传:"攻,坚;同,齐也。"后以"车攻马同"谓战车坚固,马匹整齐。
虫薨同梦【意思解释】1.《诗.齐风.鸡鸣》:"虫飞薨薨﹐甘与子同梦。"《诗》序谓:"《鸡鸣》思贤妃也。哀公荒淫怠慢﹐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。"后以"虫薨同梦"为警戒人君勿荒淫于女色之典。
车同轨【意思解释】1.各种车辆的车轨大小相同。亦用于形容统一。
操戈同室【意思解释】1.谓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。
参同【意思解释】1.验证合同。 2.共同参加。
串同【意思解释】1.犹串通。
暗同【意思解释】1.犹暗合。
不同凡响【意思解释】1.不正常,杰出。凡响,平凡的音乐。

相关成语接龙

相关成语分类

相关成语补全

第一个字是同的成语的相关成语

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。
书同文,车同轨车轨相同,文字相同。比喻国家统一。
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。”
生同衾,死同穴衾:被子。生时共用一条被子,死后合一个坟墓。形容夫妻恩爱
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·风月瑞仙亭》:“我既委身于你,乐则同乐,忧则同忧;生同衾,死同穴。”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指合情合理的事,大家想法都会相同。
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。俗语说的:‘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’”
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怜:怜惜。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
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
同德同心见“同心同德”。
《旧唐书·马燧传》“长城压境,巨舰济川,同德同心,扶危持颠。”明·罗贯中《平山冷燕》第一回:“然君臣同德同心,于兹可见。”
同甘同苦甘:甜。指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回:“大家见老爷事事与人同甘同苦,众情踊跃,也仗着妋齐料足,果然在一月限内,便修筑得完工。”
同袍同泽袍:长衣服的通称;泽:内衣。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,同仇敌忾。比喻共事的关系(多指军人)。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。
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岂曰无衣,与子同泽,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”
同声同气见“同声共气”。
清·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四回:“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,代他干营,好来任这海关监督,这时同声同气,才好做事。”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《易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”
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;信念一致。心:愿望;思想;德:信念;意志。
《尚书 泰誓》:“受有亿兆夷人,离心离德。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
有福同享,有祸同当指患难与共,和衷共济。同“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”。
我们约他做攻守同盟,本想彼此提携,有福同享,有祸同当,不料他倒先来沾我们的光了。”
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幸福共同分享,苦难共同分担。指患难与共,和衷共济。
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回:“还有一件:从前老爷有过话,是‘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’。现在老爷有得升官发财,我们做家人的出了力、赔了钱,只落得一个半途而废。”
兰艾同焚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。比喻不分好坏,一同消灭。
《晋书 孔坦传》:“兰艾同焚,贤愚所叹。”
力不同科同科:同一等级。指人的力量有强弱,不能等同
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射不主皮,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”
六耳不同谋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。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。
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六耳不同谋。且去,来日来。”
李郭同船见“李郭同舟”。
宋·吕渭老《水调歌头·陈性孺不相见十年》词:“闻道山阴回棹,相去都无百里,李郭可同船。”
李郭同舟《后汉书·郭太传》:“郭太字林宗,太原界休人也。家世贫贱……乃游于洛阳。始见河南尹李膺,膺大奇之,遂相友善,于是名震京师。后归乡里,衣冠诸儒送至河上,车数千两。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,众宾望之,以为神仙焉。”后因以“李郭同舟”、“李郭同船”比喻知已相处,不
《后汉书·郭太传》:“郭太字林宗,太原界休人也。家世贫贱……乃游于洛阳。始见河南尹李膺,膺大奇之,遂相友善,于是名震京师。后归乡里,衣冠诸儒送至河上,车数千两。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,众宾望之,以为神仙焉。”
戮力同心戮力:合力;同心:齐心。齐心合力。形容团结一致。
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三年》:“昔逮我献公,及穆公相好,戮力同心,申之以盟誓,重之以昏姻。”
狼羊同饲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。
明·张居正《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》:“若但务招徕,不加审别,兰棘并植,狼羊同饲,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。”
连枝同气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:“故父母之于子也,子之于父母也,一体而两分,同气而异息。”旧题汉苏武《诗》之一:“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”后以“连枝同气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。
《吕氏春秋·精通》:“故父母之于子也,子之于父母也,一体而两分,同气而异息。”旧题汉苏武《诗》之一:“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”
求大同,存小异在大的、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,而对某些小的、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。
千里同风比喻天下太平。
汉·王充《论衡·雷虚》:“夫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共雷。”
琴瑟和同琴瑟:两种弦乐器名。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。比喻夫妻关系和谐
元·乔吉《扬州梦》第二折:“再不趁蝶使蜂媒厮断送,再不信怪友狂朋厮搬弄,但能够鱼水相逢琴瑟和同。”
求同存异寻求彼此的共同处;保留彼此的分歧处。
《人民日报》1965.3.23:“共同点是基本的,分歧是局部的,可以求同存异。”
情同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。
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7回:“我与公覆,情同骨肉,径来为献密书,未知丞相肯容纳否?”
弃同即异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。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。
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吉也闻之,弃同即异,是谓离德。”
情同手足情:交谊;交情;手足:喻指兄弟。比喻感情很好;像亲兄弟一样。
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41回:“辛环曰:‘名虽各姓,情同手足。’”
情同一家比喻情谊深厚,如同一家。
《梁书·萧子恪》:“我与卿兄弟,便是情同一家。”
情同鱼水情谊像鱼离不开水。形容彼此深情相依,不可分离
宋·无名氏《异闻总录·房州理男》:“郎君幽婚,情同鱼水。岂不念父母追悼乎?”
情同羊左交情深厚,愿为对方去死。多指生死之交
南朝·梁·刘峻《广绝交论》:“想惠庄之清尘,庶羊左之徽烈。”
巧同造化巧:技巧,技艺;同:一样;造化:指宇宙的造物能力。形容人的能力很大,可与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。
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!”
齐心同力见“齐心协力”。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王常传》:“齐心同力,锐气益壮。”
清浊同流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。形容美丑、善恶混杂,好坏不分。
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今之九品,所下不彰其罪,所上不列其善,废褒贬之义,任爱憎之断,清浊同流,以植其私。”
白藋同心犹言心如野草。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。
北周 庾信《竹杖赋》:“秋藜促节,白藋同心。终堪荷蓧,自足驱禽。”
不敢苟同苟:苟且。不敢随便地同事。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。
叶赫那拉·图鸿《乾隆皇帝》第一章:“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,红花会劫富济贫,替天行道。”
八纮同轨指天下一统。八纮,指八方极远之地。
《晋书 武帝纪》:“廓清梁、岷、包怀扬、越,八纮同轨,祥瑞屡臻。”
不可同年而语两者相差很大,不能相提并论
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试使山东之国,与陈涉变长挈大,比权量力,则不可同年而语矣。”
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。形容不能相提并论,不能相比。
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?”
百口同声大家所说的都一样。
清 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五十一回:“时已亭午,小珠跌坐坟下,哭个不住。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,大众百口同声,小珠方停了哭,谢了善人村父老,就到秃头家来。”
毕力同心犹言齐心协力。
唐 陆贽《兴元论赐浑瑊诏书为取散失内人等议状》:“毕力同心,共平多难,止土崩于绝岸,收板荡于横流。”
不谋而同谋:商量。事先没有商量,言行都保持一致
唐 韩愈《请上尊号表》:“考其所陈,中于义理,天人合愿,不谋而同。”
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《后汉书 祭祀志上》:“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不期而同期:约定期限。指不约而同
郭沫若《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》:“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,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。”
白首同归归:归向、归宿。一直到头发白了,志趣依然相投。形容友谊长久,始终不渝。后用“白首同归”,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。
晋·潘岳《金谷集作诗》:“春荣谁不慕,岁寒良独希;投分寄石友,白首同所归。”
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。
元 关汉卿《鲁斋郎》第三折:“休把我衣服扯住,情知咱冰炭不同炉。”
冰炭不同器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。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,不能相容。
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显学》:“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时而至,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。”
不同戴天戴: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。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。形容仇恨极深
《公羊传 庄公四年》“讳与仇狩也”汉何休注:“《礼》,父母之仇,不同戴天。”
不同凡响凡响:平凡的音乐;不同于平凡的音乐。原指演唱特别出色;后泛指事物不平凡;非常出色。
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四章:“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,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。”
标同伐异帮助意见相同的人,排斥意见不同的人。
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轻诋》:“真长标同伐异,侠之大者。常谓使君降阶为甚,乃复为之驱驰邪?”
不同流俗流俗:流行的习俗。与世俗习气不同。形容品德高尚。
《礼记 射义》:“不从流俗。
本同末离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。
《后汉书 臧洪传》:“……子谓余身死而名灭,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。本同末离,努力努力,夫复何言!”
本同末异本:本原。末:末流。比喻事物同一本原,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。
晋 卢湛《赠刘琨书》:“盖本同末异,杨朱兴哀。”
不约而同约:约定;同:相同。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
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尺寸之势,起闾巷,杖棘矜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
比众不同与大家相比,大不一样。
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四回:“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,十分快疾,把个金星撇在脑后,先至南天门外。”
车攻马同攻:坚固精致;同:齐聚。战车坚固,战马整齐。形容军容极盛
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:“我车既攻,我马既同。”
操戈同室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。
孙中山《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书》:“以满人窃位之私心,开汉族仇杀之惨祸,操戈同室,贻笑外人。”
道不同,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
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道合志同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。
三国·魏·曹植《陈审举表》:“昔伊尹之为媵臣,至贱也;吕尚之处屠,至陋也。及其见举于汤武、周文,诚道合志同,玄谟神通。”
敌忾同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《诗经 秦风 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 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

相关的造句

同班同学造句1、他的同班同学不让他参加他们的课外活动.
2、特稿部作者:孙涛内容简介:一个未成年的花季少女,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遭到同班同学的无辜伤害。
3、陈宝国与妻子赵奎娥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同班同学,1982年,他们在结束了长达8年的爱情长跑之后,终于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4、最近,她所在的滑冰班要进行一场冰上表演,她决心要做到最好,所以,当她看到同班同学并不完美的练习表演时,她就不自觉地皱起了眉。
5、另一个短发姑娘叫韩月乔,家在原阳农村,跟孙丽伟是同班同学,她是擦鞋公社的发起者。
6、她的同班同学高棚盛,原先是一个遇到陌生人说话就会紧张脸红的孩子,但是做志愿者服务交流必不可少,他不得不克服以前的弱点。



同心同德造句1、在你们喜结良缘的日子里,愿你们各交出一只翅膀,天使新燕,共同飞翔在蓝天;各交出一份真情,神仙伴侣,今生恩爱到永远!祝你们同心同德、相亲相爱、新婚快乐、幸福美满!
2、送你一辆吉利,身体健康大吉大利;送你一辆同悦,同心同德心情愉悦;送你一辆奔驰,奔马驰聘飞黄腾达;送你一辆奇瑞,奇情奇缘生活祥瑞。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,祝你健康,开心幸福!
3、朋友们:让我们同心同德,争分夺秒,与时俱进,为国寿灿烂的明天而奋斗!
4、篮球不但要能投,还要能传,团队合作,才是成功的关键;篮球不但要能攻,还要能防,众志成城,铸成钢铁防线。国际篮球日,团结协作是胜利的基础,同心同德方能战无不胜!
5、从此以后,我们师生间打成一片,同心同德,把班里的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。
6、二是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,同心同德,奔着既定共同宏伟目标,不断前进,在不断的“比学赶帮超”中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。
7、男女搭配,干活不累。提高兴奋,增强活力。他帮助你,你帮助他。轻松愉快,举重若轻。这是科学,不是玩笑。把握机会,珍惜友谊。兄弟姐妹,同心同德。众志成城,前途无量。
8、相亲相爱好伴侣,同心同德美姻缘。花烛笑迎鸳鸯鸟,洞房喜开并蒂莲。祝福你们新婚快乐、爱情甜蜜、婚姻幸福、早生贵子!
9、广大军民同心同德,坚决打败入侵者.
10、人生三大喜事遇两件,洞房花烛难又难。如今遇到知音人,花开并蒂得实现。新娘美貌似天仙,心地善良不一般。同心同德同发展,家庭幸福永恩爱。祝你们幸福美满!
同班同学造句1、史可出生在枝江县城,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,与同班同学巩俐、金莉莉、伍宇娟、陈炜成为中戏85届的“五朵金花”。
2、吴佩慈出道前就读于华冈艺校,与大S小S是同班同学,后来也成为“七朵花”的七位姐妹淘之一。
3、甚至,艺训班开科招生那一年,因为乡音未改差点被拒收的同班同学刘嘉玲也捱过来了。
4、小王大学毕业后靠着走后门、托关系,一开始事业飞黄腾达、仕途一帆风顺,到后来却因为行贿受贿被提起公诉;反观他的同班同学小张,参加工作后任劳任怨、扎实苦干,遇到困难从不自怨自艾,终于成为了一名企业家,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。
5、就在同一时刻,陈晓凤的同班同学也在坤舆湖的圆台上进行悼念。
6、而在此之前,他在北京人艺演员班的同班同学冯远征、丁志诚,还有他的夫人岳秀清等人,早已纷纷通过影视剧成名,火了起来。
7、我的同学方玮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,两条淡淡的眉毛,一双眼睛炯炯有神。她文静可爱,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我的同班同学,成为了我亲密的玩伴。我们之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,就让我讲一件给你听吧。
8、,不用回头,听这阴阳怪气的声音段泽涛就知道说话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胡希同。
9、来自泸州的吴兴元、吴兴国、吴兴凤、吴兴琴4人,在成为同班同学后,才发现彼此竟然是亲戚。
10、王广才,是蒋经国长子蒋孝文生前好友,与孝文为台陆军官校时期同班同学,王广才高中时期,也是邱明山台中宜宁中学高一班的同学。
同工同酬造句1、不过,“同工同酬”并不等于待遇完全一致,这是记者从日前在上海收官的“‘律·动中国’FESCO2013全国法律巡讲”活动中了解到的信息。
2、第四,实行同工同酬,出台特殊津贴政策.
3、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,实行同工同酬.
4、政府会在什么时候对妇女同工同酬问题阐明立场?
5、实施这个制度是要确保实现同工同酬.
6、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。
7、中国实行男女同工同酬,劳动妇女享有特殊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的权利。
8、政府已经反复阐明政府对男女同工同酬的立场.
9、安徽省界首市数百名“教师”7月6日在界首市政府、教育局等单位门口,拉开横幅恳求政府“履行合同,同工同酬”。
同声同气造句1、在那些传统软件中,需要数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发布的补丁或升级产品,现在只消一夜之间就能完成,这一切皆因程序和补丁原本就是同声同气的。
2、在那些传统软件中,需要数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发布的补丁或升级产品,现在只消一夜之间就能完成,这一切皆因程序和补丁原本就是同声同气的。
3、那些政客们,一如既往地与国家同声同气,因此也加入了这场叫嚣。
4、国内旅客最希望可与同声同气的旅行社协商,今天开始便在这里向你的客人招手吧。
5、他与奥利华史东看似同声同气,跟工作人员相处非常有善。
6、“清华之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,当奋发有为,力戒虚骄自大、贪安好逸;当群策群力,同声同气,以拯救国家。



牛角网 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。如有侵犯你的版权,请通知我们,本站将立即改正。